陆游在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中写道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意在说明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件事情,只有真正的经历过或者从头调查才行,否则得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事实。其实,这就和正如易中天所说“历史人物有文学形象,也有历史形象”是一样的。
易中天讲三国故事从来都是用一种从历史中剖析人性的方式讲,引起人们很多对历史的反思。从前,人们对三国故事的了解几乎来自《三国演义》,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还是有一定差距,这就造成了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差异。
从客观上来说,历史形象是残酷且真实的,而文学形象则因为小说的塑造显得更加丰满,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。可事实上,小说让很多历史人物的面目模糊,很多人就将对历史人物的定义搞错了,华佗就是典型的一位。
在正史《后汉书》中有记载,华佗时医学家,但最初他却是士人。作为读书人,唯一的上升渠道就是考试。而华佗本人却十分清高,多次无视朝廷请求,表现得非常孤傲。史书显示,华佗是能够给人做外科手术的,并且将人的腹腔打开进行手术,甚至能够做到摘除脾脏,在古代,他这样的医术当然是神奇的,而且他发明的麻沸散更是一绝。
可华佗本人却常说:“然本作士人,以医见业,意常自悔”,就是他肯痛苦自己从读书人变成医生,这违反了他的本心。所以,为什么华佗会认为神医非常低贱呢?史书中记载,当时的医生和巫同位,都是古代有名的贱役,君子是不齿这种职位的,而且汉代末年的时候,人们还认为医生的地位和宦官一样。这也就是华佗感慨的原因了。
所以这就造成华佗一面清高自傲,但另一面都感慨自己沦为下贱之人,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,他十分痛苦,因此脾气也越来越不好。
华佗的心思
根据记载,华佗当时确实拒绝了举孝廉,但后来却跟着曹操成为私人医生。后世对华佗这种做法的猜测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鄙视、抗拒,另一种是渴望、套路。
首先,有人认为华佗跟曹操不过像徐庶一样,都是被逼迫的,自己没有办法反抗,而华佗本是孤傲之人,但凡有所压迫,那么反抗得也就越厉害,因此他才会对曹操低看三分。
比如在曹操头痛难忍的时候,华佗就开始摆架子了,总说在他人医治来推辞曹操,但多次这样说之后,曹操就他有所怀疑了。
有一回,曹操头疼起来,派人请华佗,但是华佗却说自己的妻子生病了,要回家去探望她,不能过来。而曹操就不相信他这个话了,当即就差人到他家去检查,这一去就发现华佗的妻子没有生病,谎言一下就被拆穿,于是他也只好去给曹操看病。
记载显示,华佗作为一名神医出名后,常常烦闷且后悔,他还是想入仕途,但是现在自己又不是读书人,只是一个医生,没有可以晋升的路。可华佗还是心不死,就盯上了曹操,希望在曹家可以得到升迁。
但华佗又很矛盾,如果治好了曹操的病再加上好言相劝,那么或许有一线机会,最终自己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。可华佗又打心眼里看不起曹操,这可怎么办呢?最后在思索之下他就想出了歪点子——利用曹操的病威胁他,一旦曹操低头,那么官位就来了。
因为曹操有头痛的病,常常疼得不能自已,长期以来曹操也想找到彻底治疗的方法。但每次找华佗,他都沉吟不语,还找借口拖延,不想治病。曹操又是个聪明的人,渐渐的就明白华佗想要挟得到更多的东西,比如加官进爵。
华佗之死
最终,曹操一怒之下就把华佗关到囚狱中,荀彧其实也多次替华佗求过情,可曹操心中早已不能容忍他,怎么可能轻饶?华佗不在之后,曹操的头疼病越来越严重,虽然有人说不应该杀华佗,但曹操却一直都不后悔。
结语
可见,三国演义中关于华佗的故事还是有几分假的,曹操杀华佗不是罪恶,而是反制裁。所以,由此看来,只有了解历史后,才能够对一个人和一件事给予真实的评价。如果只是从文学作品中看历史,那么多少都有一些偏差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38270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